高度限制
径向尺寸优势但轴向高度较大(典型高度/直径比0.3-0.5)
对比:单点式传感器高度可<10mm,适用于超薄场景
安装复杂度
需双端法兰连接(螺栓预紧力影响测量精度±0.1%)
对比:悬臂梁传感器可单边固定,安装便捷性高30%
参数 | 轮辐式 | S型传感器 | 柱式传感器 |
---|---|---|---|
侧向力容限 | 2%FS | 5%FS | 1%FS |
动态响应带宽 | 300Hz | 500Hz | 100Hz |
扭转刚度 | 较低(易受扭矩影响) | 高 | 极高 |
非线性误差
典型值0.05%FS(柱式可达0.02%FS)
来源:辐条应力分布不均(有限元分析显示边缘应力集中达15%)
温度影响
热梯度效应显著(轴向/径向温差1℃导致0.03%FS误差)
对比:膜盒式传感器通过油腔传导可降低至0.005%FS/℃
微小型测量
最小量程受限(通常>50kg,MEMS悬臂梁可达0.1g)
微型化困难(辐条结构<20mm时强度骤降)
特殊环境适应性
抗冲击能力较弱(100g冲击后精度损失0.2%)
真空环境易变形(辐条结构失稳风险)
制造成本
精密机加工成本高(较柱式高20-30%)
应变计贴装工艺复杂(8-16片全桥配置)
维护成本
密封结构维修困难(IP68版本拆解损坏率>40%)
校准周期短(6个月需重新标定,柱式为12个月)
高频动态测量
谐振频率通常<1kHz(对比:压电式可达10kHz)
大偏载工况
偏心载荷>5%FS时误差急剧上升(柱式可耐受10%)
腐蚀性环境
辐条结构死角易积存腐蚀介质(清洁度要求高于平板式)
结构优化
三维打印一体成型(消除焊接应力)
非对称辐条设计(提升抗偏载能力30%)
材料创新
碳纤维复合材料(减重50%同时保持刚度)
形状记忆合金(自动补偿温度变形)
该分析基于ISO 376 Class 00级测试数据,在风电螺栓监测等特定场景中,轮辐式传感器仍不可替代,但在医疗微力检测、机器人触觉等新兴领域,其劣势正促使MEMS和光纤传感器逐步替代。
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沪太路5018号梓坤科技园1号楼910室
24小时全国热线:400-7282-986
售前咨询热线:021-51602986
售后咨询热线:021-516011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