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源供电异常(电压过高 / 过低、断电、插头松动);
保险丝烧毁(内置保险丝因短路、过载熔断);
电源模块损坏(长期过载、雷击导致电路板故障);
接线端子松动 / 短路(电源端子导线脱落、正负接反)。
第一步:排查供电问题(最易解决)
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电压,确认是否符合控制器额定值(如 AC220V 需在 200~240V 之间,DC24V 需在 22~26V 之间);若电压为 0,检查空气开关、电源插头是否接触良好,更换插座或复位空气开关。
若电压正常,打开控制器外壳(断电操作),检查电源端子 “L”“N” 接线是否松动,导线是否裸露,重新紧固端子螺丝(扭矩 0.5~1N・m),避免虚接。
第二步:检查保险丝(成本最低修复)
查找控制器内部的保险丝(通常标注 “FUSE”,规格多为 2A/250V),观察是否熔断(玻璃管内金属丝断开);
更换同规格保险丝(不可用更大容量,如 5A,否则可能烧毁电路板),更换后通电测试;若再次熔断,说明存在短路故障,需进一步排查。
第三步:排查短路与电源模块
用万用表通断档检测电源端子之间是否短路(正常应显示 “1”,导通则显示 “0”),若短路,检查导线绝缘层是否破损,更换导线后重试;
若无短路但仍无显示,大概率是电源模块损坏(如电容鼓包、芯片烧毁),需联系厂商更换电源模块(非专业人员禁止自行焊接)。
通电前必查电压,避免错接电源(如将 AC220V 接入 DC24V 控制器);
加装浪涌保护器(SPD),防止雷击、电压浪涌损坏电源模块;
每 3 个月检查一次电源端子紧固情况,避免热胀冷缩导致松动。
传感器与控制器量程不匹配(如传感器 0~2MPa,控制器按 0~1MPa 标定);
传感器故障(膜片堵塞、零点漂移、损坏);
未进行校准或校准过期(超过 6~12 个月校准周期);
环境干扰(电磁干扰、温度波动过大)。
第一步:核对量程与校准参数
查看传感器铭牌与控制器参数,确认两者量程一致(进入 “传感器设置” 菜单,如长按 SET+△键,核对 “RANGE” 参数是否与传感器量程匹配);若不匹配,重新设置量程后测试。
若量程匹配,用标准压力源(精度为控制器的 3~5 倍,如 0.02 级)进行零点校准:通 0MPa 压力,进入 “ZERO” 校准菜单,按下 SET 键确认零点;再通满量程压力(如 1MPa),进入 “SPAN” 校准菜单,确认量程,校准后偏差应≤±0.5% FS。
第二步:检查传感器状态
外置传感器场景:拆卸传感器,检查膜片是否有污垢、变形、腐蚀(如污水场景膜片积垢),用软布蘸清水擦拭(腐蚀介质用中性清洁剂),禁止用硬刷划伤膜片;
用万用表测量传感器输出信号(如 4~20mA 传感器,0MPa 时输出 4mA,满量程时输出 20mA),若信号异常(如 0MPa 时输出 5mA),说明传感器损坏,需更换。
第三步:排除环境干扰
若压力显示波动大且偏差不稳定,检查控制器是否靠近变频器、电机(电磁干扰源),将传感器线缆更换为双绞屏蔽线,屏蔽层单端接地(接地电阻<4Ω);
若环境温度波动大(如>±10℃/h),加装保温罩或温度补偿装置,避免温度导致传感器漂移。
每 6~12 个月用标准压力源校准一次,记录校准数据;
腐蚀、粘稠介质场景,每 2 周清洁一次传感器膜片;
控制器远离强电磁设备,间距≥1m。
控制输出参数设置错误(如 OUT1 设为 “常开” 而非 “常闭”);
继电器触点烧毁 / 粘连(长期频繁动作导致);
控制输出端子接线松动 / 错误;
延时参数设置过长(如 T1=10 秒,未到延时时间)。
第一步:核对控制参数(最易忽略)
进入 “控制设置” 菜单,检查输出模式:上限控制(停泵)应设为 “OUT1 = 常闭(NC)”,下限控制(启泵)应设为 “OUT2 = 常开(NO)”;
检查延时参数(T1、T2),若设为 10 秒,压力达到阈值后需等待 10 秒才动作,可暂时设为 0 秒测试(正常后再调至 2~3 秒,防止频繁启停)。
第二步:检测继电器与接线
断电后,用万用表通断档检测控制输出端子(如 OUT1):常闭触点正常应导通(显示 “0”),压力达到上限后应断开(显示 “1”);若始终导通或断开,说明继电器烧毁,需更换继电器模块;
检查控制输出端子与外部设备(泵、接触器)的接线,确保导线牢固,无脱落、氧化,重新紧固端子后测试。
第三步:测试外部设备
若继电器与接线正常,直接给外部设备(如泵)通电,测试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;若设备故障(如泵电机烧毁),需维修外部设备,而非控制器。
避免继电器频繁动作(如设置合理延时),延长继电器寿命;
大功率设备(如>5kW 泵)需通过接触器连接,不可直接接控制器输出端子;
每 3 个月检测一次继电器触点通断状态。
管道内有气泡 / 压力脉动(如泵出口无缓冲装置);
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(如靠近泵出口、管道弯头);
电磁干扰(附近有变频器、焊接机);
传感器信号线缆接触不良。
第一步:排除管道问题
打开管道排气阀,排出内部气泡(尤其高位管道、泵入口);
若泵运行导致压力脉动,在泵出口加装缓冲罐或稳压阀,降低压力波动频率。
第二步:调整安装位置与线缆
将传感器安装在远离泵出口、管道弯头的位置,优先安装在管道侧面(而非顶部 / 底部),避免杂质堆积或气泡影响;
检查传感器信号线缆,更换为双绞屏蔽线,避免与动力线并行(间距≥0.5m),重新紧固信号端子。
第三步:开启滤波功能
进入控制器 “系统设置” 菜单,开启 “滤波功能”(如 FILTER=5),调整滤波等级(数值越大,显示越稳定,但响应速度变慢),平衡稳定性与响应性。
泵出口必须加装止回阀与缓冲装置;
传感器线缆单独布线,远离动力线与电磁设备;
高脉动场景选用抗干扰型传感器(如带阻尼膜片的型号)。
误报警:压力未达阈值(如未超 0.8MPa 上限),ALM1 灯亮并触发报警;
不报警:压力超阈值(如超 1.0MPa 超压),无报警提示。
报警阈值设置错误(如误将上限设为 0.5MPa);
传感器漂移(导致测量值虚高 / 虚低);
报警输出模式设置错误(如 “ALM = 关闭”);
报警继电器触点故障。
第一步:核对报警参数
进入 “报警设置” 菜单,确认报警阈值(如上限 H=0.8MPa,超压 AH=1.0MPa),若设置错误,重新调整并保存;
检查报警模式:确保 “ALM1 = 开启”“ALM2 = 开启”,未被误设为 “关闭”。
第二步:校准传感器
用标准压力表检测实际压力,若控制器显示值与实际值偏差大,按 “测量异常” 的方法校准传感器,排除漂移导致的误报警 / 不报警。
第三步:检测报警输出
断电后,用万用表检测报警输出端子(如 ALM1),压力达阈值时应导通 / 断开,若状态无变化,说明报警继电器故障,需更换。
定期校准传感器,避免漂移导致报警异常;
报警阈值设为实际控制阈值的 1.1~1.2 倍(如控制上限 0.8MPa,报警上限 1.0MPa);
每 3 个月测试一次报警功能,确保正常触发。
定位原因:通过故障现象(如无显示→查电源,偏差大→查校准)锁定最可能的 3 个原因,按概率排序排查;
分步解决:从易操作、低成本的方法(如参数核对、接线紧固)开始,避免直接更换硬件;
预防复发:解决后记录故障原因与处理方法,针对性优化(如加装浪涌保护器、定期校准),降低同类故障再次发生。
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沪太路5018号梓坤科技园1号楼910室
24小时全国热线:400-7282-986
售前咨询热线:021-51602986
售后咨询热线:021-51601181
企业公众号
企业抖音号
企业视频号
企业微博
企业小红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