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重传感器作为精准测量力值的核心器件,广泛应用于电子衡器、工业自动化、材料测试等领域。其本质是通过 “机械结构受力形变→电学信号输出” 的转化,实现对重量、拉力、压力等力值的精准计量。要理解其工作逻辑,需先掌握结构组成与原理的对应关系 —— 一张完整的荷重传感器结构原理图,实则是 “力的传递、形变感知、信号转化” 三大系统的协同示意图。本文将结合典型结构原理图,拆解各核心部件的功能与原理关联。

一、荷重传感器结构原理图的核心组成:4 大关键系统 无论是 S 型、柱式、梁式等常见类型的荷重传感器,其结构原理图的核心框架一致,均包含弹性体、应变片、补偿元件、信号输出接口四大系统,各系统在力值测量中承担不同角色,共同构成 “力→电” 转化链路。
1. 弹性体:力的 “承载与形变载体”(结构核心)
在结构原理图中,弹性体通常以 “特定几何形状的金属构件” 呈现(如 S 型传感器的 “工” 字形框架、柱式传感器的圆柱形主体、梁式传感器的矩形梁),是荷重传感器的 “机械核心”,功能可概括为两点:
以 S 型荷重传感器结构原理图为例:弹性体上下两端为受力接口(上端接固定支架,下端挂被测重物),中间的 “细颈段” 是形变敏感区 —— 受力时细颈段会发生拉伸或压缩形变,且形变程度与力值严格线性相关,这一设计能最大化形变灵敏度,同时保护弹性体其他部位不受过度应力影响。 2. 应变片:形变的 “电阻转化器”(感知核心)
在结构原理图中,应变片以 “贴附在弹性体形变敏感区的小片状元件” 形式存在,通常 4 片为一组(构成全桥电路),对称贴附在弹性体的形变敏感区(如 S 型弹性体细颈段的前后两侧、柱式弹性体的圆周对称位置),是 “机械形变→电学信号” 的关键转化部件。
应变片的结构在原理图中可进一步拆解为 “基底、敏感栅、引线” 三部分:
在结构原理图的 “电路标注” 部分,会清晰显示 4 片应变片的连接方式:2 片贴在弹性体 “受拉区”(受力时电阻增大),2 片贴在 “受压区”(受力时电阻减小),这种对称贴附方式能抵消温度、振动等干扰,同时加倍输出电阻变化量,提高测量灵敏度。
3. 补偿元件:测量精度的 “校准者”(误差控制核心)
在结构原理图的 “电路模块” 中,补偿元件通常以 “小型电阻、热敏电阻” 的形式与应变片桥路串联或并联,作用是抵消环境因素(温度、湿度)和工艺误差(应变片粘贴偏差、弹性体材质不均)对测量精度的影响,核心补偿功能包括:
这些补偿元件在结构原理图中虽体积小,但却是荷重传感器实现 “高精度测量”(通常精度可达 0.01%~0.1% FS)的关键,若缺少补偿系统,传感器在温度变化或长期使用后,测量误差会显著增大。
4. 信号输出接口:电学信号的 “对外传输通道”
在结构原理图的末端,通常标注有 “信号输出端子”(如 4 线制或 6 线制接口),由导线连接应变片桥路与外部设备(如称重仪表、PLC),功能是将桥路产生的 “毫伏级电压信号” 传输到外部系统进行处理。
从原理图可见,信号输出接口的电路连接遵循 “惠斯通电桥” 逻辑:4 片应变片组成桥路的 4 个臂,桥路两端接入稳定的直流电源(如 5V、10V),另外两端为信号输出端 —— 无外力时,桥路平衡,输出电压为 0;有外力时,应变片电阻变化打破平衡,输出与力值成正比的毫伏级电压信号(如满量程力值对应 20mV 输出)。
部分高精度荷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图中,还会增加 “信号放大模块”(集成运算放大器),将毫伏级信号放大为伏级信号(如 0~5V),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干扰,适配更多外部设备。
二、荷重传感器结构原理图的工作流程:力→电的 5 步转化 结合结构原理图的各组成部分,荷重传感器的完整工作流程可通过 “力的输入→形变→电阻变化→电压信号→输出”5 个步骤清晰呈现,每一步均对应原理图中的特定结构:
步骤 1:力的输入与传递(弹性体受力)
外部力(如被测物体的重量 F)作用于弹性体的受力接口(如 S 型传感器的下端挂钩),弹性体通过自身结构将力均匀传递到形变敏感区(细颈段),此时原理图中弹性体的敏感区开始产生微小形变(拉伸或压缩),形变程度 ΔL 与力值 F 成正比(F=k×ΔL,k 为弹性体的刚度系数)。
步骤 2:应变片感知形变(电阻变化)
贴附在弹性体敏感区的 4 片应变片随弹性体一起形变:位于受拉区的 2 片应变片被拉伸,电阻值 R 增大(ΔR>0);位于受压区的 2 片应变片被压缩,电阻值 R 减小(ΔR<0)。根据应变效应,电阻变化量 ΔR/R 与弹性体的形变量 ΔL/L(应变 ε)成正比,即 ΔR/R=K×ε(K 为应变片灵敏系数,通常为 2~4)。
步骤 3:惠斯通电桥转化(电压信号产生)
在原理图的桥路电路中,4 片应变片组成的全桥电路接入直流电源 Uin。无外力时,4 片应变片电阻相等(R1=R2=R3=R4),桥路平衡,输出电压 Uout=0;有外力时,R1、R3 增大,R2、R4 减小,桥路失衡,输出电压 Uout 与电阻变化量成正比,公式为 Uout=Uin×(ΔR/R)/4,最终转化为与力值 F 线性相关的毫伏级电压信号。
步骤 4:补偿元件修正误差(精度校准)
原理图中的补偿元件(温度补偿电阻、零点补偿电阻)实时工作:若环境温度升高导致应变片电阻漂移,温度补偿电阻会反向调节桥路电流,抵消漂移影响;若存在零点偏差,零点补偿电阻会微调桥路平衡,确保无外力时 Uout=0,最终输出精准的电压信号。
步骤 5:信号输出与应用(对外传输)
经过补偿后的电压信号通过原理图末端的信号输出接口,传输到外部称重仪表或控制系统。外部设备将毫伏级信号进一步放大、AD 转换为数字信号,最终显示为力值(如 “500kg”),或用于工业控制(如当力值达到设定阈值时触发报警、停机等动作)。
三、结构原理图的关键设计要点:影响传感器性能的核心因素
从荷重传感器结构原理图中,可直观看到影响其性能的关键设计细节:
理解这些设计要点,不仅能看懂结构原理图,更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荷重传感器 —— 例如潮湿环境需选择带密封防护的传感器,高精度场景需选择全桥设计的传感器。

LCZ-104C荷重传感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