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电故障:电源正负极接反,烧毁内部惠斯通电桥(S 型传感器多为 4 线制,红 - 电源正、黑 - 电源负,接反易导致应变片电路烧毁);
线缆断裂:S 型传感器常悬挂使用,线缆因拉扯、弯折导致内部芯线断裂(尤其是信号输出线,直径较细);
应变片脱落:S 型弹性体细颈段形变集中,若应变片粘贴工艺不佳,长期受力后可能脱落,导致桥路开路。
电源与极性检查:用万用表测量传感器供电端子(红 / 黑),确认电压是否为额定值(如 5V/10V);若电压正常,核对接线极性,若接反需立即断电,更换烧毁的应变片或信号调理芯片(如 INA128),严重时需更换传感器;
线缆通断测试:逐芯测量传感器线缆(红 / 黑 / 绿 / 白),若某一芯线电阻为无穷大,说明线缆断裂,需更换同规格屏蔽线缆(建议选用 0.5mm² 以上的 4 芯屏蔽线,避免再次拉扯断裂);
应变片检测:拆解传感器外壳(若允许),观察细颈段应变片是否脱落、鼓包,若脱落需用专用陶瓷粘贴剂重新粘贴同型号应变片(如 BF350-3AA),并进行温度补偿校准。
电磁干扰:附近有变频器、焊接机等强电磁设备,S 型弹性体细颈段的应变片信号较弱(毫伏级),易被干扰;
屏蔽层未接地:线缆屏蔽层未单独接地或接地电阻>4Ω,无法隔绝外界电磁噪声;
安装松动:S 型传感器上下挂环与设备连接松动,受力时产生微小晃动,导致应变片形变不稳定。
干扰源定位:用示波器检测信号端,若波形叠加高频杂波,将传感器线缆远离电磁源(至少 1m 以上),或在电磁源旁加装金属屏蔽罩;
屏蔽接地优化:将线缆屏蔽层单独连接至设备接地端子(接地电阻<4Ω),避免与动力线共地;S 型传感器若安装在金属支架上,可将传感器外壳接地,增强抗干扰能力;
安装加固:检查上下挂环的连接螺栓是否松动,若松动需用扭矩扳手按额定扭矩紧固(如 M12 螺栓紧固至 30N・m),必要时在挂环与设备间加装防滑垫片,防止晃动。
偏载受力:S 型传感器需轴向受力,若上下挂环中心线偏移>0.5mm,会产生侧向力,导致细颈段应变片受力不均,输出信号偏大 / 偏小;
校准失效:长期使用后传感器零点漂移,未及时校准;或校准用砝码未垂直加载,存在偏载误差;
弹性体疲劳:S 型弹性体细颈段长期承受接近满量程的载荷,出现微小永久形变,导致应变片输出线性偏差。
安装对中性检查:用激光对中仪测量上下挂环的中心线,若偏移超 0.5mm,调整设备连接结构(如加装调心轴承),确保载荷轴向施加;若无法调整,更换带抗偏载设计的 S 型传感器(如细颈段加宽的型号,抗偏载能力达 15% FS);
重新校准:使用 1 级精度标准砝码,按 “5 点校准法”(0%、25%、50%、75%、100% FS)重新校准,通过仪表调整零点与灵敏度参数 —— 偏大时降低灵敏度系数,偏小时上调;
弹性体检测:用千分表测量 S 型弹性体细颈段的厚度,与出厂数据对比,若偏差>0.01mm,说明弹性体已疲劳,需更换传感器。
应变片温度系数差异:S 型传感器细颈段粘贴的 4 片应变片,若温度系数不一致,温度变化时电阻变化不同步,导致桥路输出漂移;
弹性体温度效应:温度变化使 S 型弹性体的弹性模量改变(温度升高,弹性模量降低,相同载荷下形变增大,信号偏大);
无温度补偿:低端 S 型传感器未集成温度补偿模块,无法抵消温度对精度的影响。
环境温度控制:若场景允许,加装保温罩或加热装置,将传感器工作温度控制在 - 10℃~40℃(多数 S 型传感器的标准温度范围);
补偿模块加装:对无温度补偿的传感器,在信号端串联温度补偿电阻(如铂电阻 PT100),通过仪表软件修正温度误差;
更换高温型传感器:若环境温度超出标准范围(如户外、高温车间),更换带宽温补偿的 S 型传感器(如隆旅 LCZ-S-H 系列,温度范围 - 40℃~80℃,全温域精度 ±0.1% FS)。
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沪太路5018号梓坤科技园1号楼910室
24小时全国热线:400-7282-986
售前咨询热线:021-51602986
售后咨询热线:021-51601181